深圳市华生元基因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

研究动态Research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表层点状角膜病变的

发布时间:2006-10-09 00:00 点击:1047 字号: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表层点状角膜病变
的临床观察
贺燚  赵东卿 李家臣 吕美红 王静红 岳绍梅
河南省眼科研究所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滴眼液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表层点状角膜病变(superficial punctate  keratopathy, SPK)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应用前瞻性评估研究方法,对无眼睑及角膜缘异常的泪液减少型干眼、、药物毒性、配带角膜接触镜及糖尿病等眼表疾病所引起的SPK 80例(80只眼)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rhEGF治疗组和人工泪液(潇莱威,CMC)对照组各40例(40只眼),分别对疗效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评估。 结果: rhEGF滴眼液治疗组与CMC滴眼液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82%和47%,有效率分别为87%和70%,Ridit分析分别为0.5和0.46,提示rhEGF滴眼液治疗SPK的有效率高于CMC滴眼液对照组(p<0.05)。 结论: rhEGF滴眼液适应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SPK,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眼表  角膜  上皮病变     
 
表层点状角膜病变(superficial punctate  keratopathy,
SPK)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眼表疾病(ocular surface disease,OSD)中最常见的角膜体征 ,表现为角膜上皮细胞的点状缺损 、变性或炎性浸润所引起的细小或粗大、密集或弥漫性的灰白色点状混浊。临床上除针对病因治疗外,主要有人工泪液滴眼,绷带包扎,脸缘缝合等,虽有一定的
疗效,但仍不够满意。为客观评估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对SPK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临床观察。
材 料 和 方 法
1.病例选择:入选病例标准(1)无眼睑及角膜缘异常的OSD;(2)荧光素染色SPK占角膜面积的1/3~1/2;(3)病程1~6个月;(4)包括泪液分泌减少型干眼、药物毒性、配带角膜接触镜及糖尿病所引起的OSD。共入选80例(80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40只眼),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7.2士14.4)岁,对照组40例(40只眼),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4.3土18.8)岁。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选时病情组间比较统计学无差异,故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1)药品来源:重组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商品名金因舒,深圳市华生元基因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规格5000IU, 3ml/支;0.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滴眼液(商品名潇莱威,美国眼力健公司),规格0.4ml/支。
 
(2)给药方案: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将所用药物滴入结膜囊内1~2滴,每日4次,治疗至角膜上皮愈合,最长观察时间为4周。于治疗期间每周2次复诊,对疗效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3)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荧光素染色SPK基本消失;②显效:病情明显好转,荧光素染色SPK70%以上消失;③进步:病情好转,荧光素染SPK30%~70%消失;④无效:病情无好转,荧光素染色SPK30%以下消失,此类病例应随即采取其他可行的治疗措施(如眼脸缝合和/或自家血清滴眼等)。
3.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1.  rhEGF滴眼液治疗组和CMC滴眼液对照组疗效分析见表所示。从表中可见,rhEGF滴眼液治疗组与CMC滴眼液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82%和47%,有效率分别为87%和70%,Ridit分析分别为0.5和0.46,提示rhEGF滴眼液治疗SPK的有效率高于CMC滴眼液对照组(p<0.05)。
 
 
 
表    SPK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rhEGF滴眼液治疗组
病因  总例数 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痊愈率   有效率
干眼    13    11    1    1    0    85%     92%
接触镜  12    11    0    0    1    92%     92%
药物     9     7    1    1    0    78%     89%
糖尿病   6     4    0    1    1    67%     67%
合计    40    33    2    3    2    82%     87%
 
CMC滴眼液治疗组
病因  总例数 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痊愈率   有效率
干眼    14     7    5    2    0    50%     86%
接触镜  12     5    2    5    0    42%     58%
药物     9     4    2    3    0    44%     67%
糖尿病   5     3    0    1    1    60%     60%
合计    40    19    9    11   1    47%     70%
 
2. 观察rhEGF滴眼液治疗组40例和CMC滴眼液对照组40例,均末发现有局部刺激和全身不良反应。
3.  rhEGF滴眼液适应于治疗各种原因(包括泪液分
泌减少型干眼、药物毒性、配载角膜接触镜及糖尿病等)引起的SPK。
 
     
例1   54岁、女, Sjögren综合征,长期重叠使用多种药物滴眼。角膜弥漫性SPK,伴有较多黏稠性分泌物。
停止使用含有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和其他滴眼液滴眼治疗,改用rhEGF滴眼液(金因舒)滴眼,治疗35天后,SPK及黏稠状分泌物消失,荧光素染色阴性。

例2                        48岁、男,闭角型青光眼,长期使用抗青光药
(β-阻滞剂)及医院配制的人工泪液滴眼,角膜弥慢性SPK。
行抗青光手术后,停止使用原局部用药,改用rhEGF滴眼液(金因舒)滴眼,治疗4周后,SPK基本消失,荧光素染色仅少量点状染色。
 
例3                        23岁、女,配载角膜接触镜1年4个月,荧光素染色角膜中央散在SPK伴上皮擦伤。
取除镜片后,局部应用rhEGF滴眼,3周后SPK基本消失,荧光素染色仅少量着染。
例4  42岁、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行玻切术后3个月,合并弥漫性SPK,刺激症状较重,睁不开眼睛。局部应用人工泪液滴眼,症状有所好转,但角膜病变仍未见明显减轻。
局部改用rhEGF滴眼,治疗4周后,病灶范围明显缩小,刺激症状明显减轻。

 
    
表层点状角膜病变(SPK)是眼表疾 病(OSD) 中常见的角膜 体征,它 可发 生于多种 O S D中 ,虽然不同的OSD可出现不同的角膜上皮病变(如丝状角膜病变、复发性上皮糜烂、持续性上皮缺损),但最早出现的多是SPK。
根据Thoft X、Y、Z理论,角膜上皮完整性的维持依赖于角膜上皮的脱落(Z)=角膜上皮基底细胞的向心性移动(X)+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Y)。当角膜周围微环境发生异常(泪膜、眼表及基质的变化) ,如干眼、配载角膜接触镜等所引起的角膜上皮细胞脱落亢进; 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受限,上皮粘连及上皮愈合调节因子障碍 (FN、EGF、bFGF、TGF-β  及神经性因子等变化 ),如药物毒性、糖尿病  等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导致这种动态平衡发生紊乱(X+Y<Z)。因此,主要表现为散在或弥漫性的点状角膜上皮病变。一旦角膜上皮损害发生后,机体为了维护其生理功能,将启动角膜自身的代偿机制,修复角膜表面。当超出角膜上皮的代偿极限时,角膜上皮就会发生缺损或其它角膜上皮病变。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的内源性生长因子,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肽,其受体存在于人体造血系统以外所有的组织细胞膜表面。hEGF是促进眼表组织细胞移行、分裂、增殖的因子,在眼表损伤的愈合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正常hEGF的含量与生理代谢所需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其当角膜上皮遭到损伤时(如SPK),损伤部位生长因子受体增多,内源性生长因子向损伤部位集中。但由于患者角膜周围微环境的异常和损伤局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损伤修复位点积聚的生长因子仍然临足不了损伤快速修复的最大需要,在过种状态下,损伤愈合速度减慢,愈合质量降低,甚至出现损伤经久不愈。如果此时,仅仅给予人工泪液滴眼、绷带包扎、眼睑临时缝合等方法进行治疗,只能消除不利于损伤愈合的部分因素(如隐定泪膜、减少蒸发、减少外界剌激),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损伤愈合不良的核心向题,。只有及时在损伤的局部应用外源性生长因子,提高损伤修复位点生长因子的含量,才能满足损伤部位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的最大需要,提高眼表自我修复仔能力,加速损伤愈合,“变被动等待”为“主动修复”,这是治疗观念的创新和突破。
 
 
参  考  文  献
1  孙秉基、徐锦堂.角膜病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209-212.
2  Thot RAand Friend J.The XYZ,,,hypothesis in cornealepithelial maintainace.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1983,24:1442
3   Foremam DM,Pancholi S,Jarvis-Evans,et al.Asimple organ culture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growth factors on corneal re-epithelization.Exp Eye Res.1996,62(5):555-564.